江西修水县:搬出深山天地宽 迁入新居幸福来

修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居湘鄂赣三省九县交界处,辖19镇17乡1个风景区,面积450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0%,人口87万。有不少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边远山区。山区群众生存状况表现为“六难”(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耕作难、增收难、娶妻难)。修水要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出路在搬迁。

修水是江西省搬迁扶贫的起源地。从2001年开始实施搬迁扶贫工作,经历了投亲靠友、有土集中、整体移民进城进园三个阶段,至2015年止累计搬迁8.32万余人。2013年12月,全国搬迁扶贫交流研讨会在修水召开,我县被列为全国搬迁扶贫工作示范县。

“十三五”以来,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来抓,紧紧围绕脱贫目标,严格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的工作要求,严守“四道防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用心用情,探索前行,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至2019年10月,该县已累计建设了14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施搬迁建档立卡户2953户10844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瞄准搬迁区域,以优惠政策引领搬迁,解决“搬得出”的问题

生存环境驱动。生存环境恶劣是推动搬迁的主要内在因互。该县投入1200万元编制了《修水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全域规划》和《移民搬迁规划》,坚持“先定范围再定人”的原则,将搬迁区域锁定为地处边远、交通出行不便、就医就学困难、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等5类自然村组,再按程序确定搬迁对象。

集约发展推动。集约发展导向是带动搬迁的重要前提。该县在迁出地原则上实行“一个必须、两个不安排、三个不变”。“一个必须”,即原有旧房必须拆除(传统古村落和历史文物除外),先签订拆旧承诺书,再确定移民指标。“两个不安排”,即原则上不再安排基础设施、村庄整治和危房重建等项目。“三个不变”,即原承包土地、林地等承包经营权等不变,原有集体资产的收益权不变,各种强农惠农政策不变,做到“权属随人走,搬迁不失利”。

优惠政策促动。优惠政策保障是促动搬迁的关键措施。该县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补助2万元、同步搬迁的每人补助0.8万元外,还结合县域实际出台了优惠政策,从专项资金中安排每户给予户均补助1.2万元,部分深度贫困村对象给予房价补助330元/㎡(原房价1350元/㎡),同时由乡村统一组织拆旧工作,给予每户拆旧工资补助750元。最终确保“十三五”搬迁贫困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

提升建设水平,以灵活模式实施搬迁,解决“稳得住”的问题

分类型安置,落实移民去向。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采取四种安置路径,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梯度安置。设立了园区安置,建设园区安置点一个,让具备一技之长的搬到园区,共安置建档立卡户99户409人;集镇安置,建设集镇安置点21个,共安置建档立卡户909户3396人;中心村安置,建设中心村或行政村内安置119个,主要安置没有离乡意愿对象,共安置建档立卡户1945户7039人;其中扶贫新居和敬老院安置,对没有建房能力的对象实施“交钥匙”工程,共安置建档立卡户241户296人。

严格要求选址,防止二次搬迁。按照出行、就医、就学、就业和获得信息便利“五便利”要求确定安置点选址,具体做到“三要三不准”(要考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要考虑公共设施配套,要考虑群众搬迁后就业空间、产业发展;不准选在高山上,不准选在河边,不准选在地质灾害区,确保搬迁户顺利安居)。

多方式建房,尊重群众意愿。采取统规统建、统规代建、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安置选址群众参与选,建房模式群众参与定,建设质量群众参与管。同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严格执行人均不超25平方米的要求,采取“打二建一”(打两层基础,先建一层住房)办法,预留续建空间;同步搬迁户建房占地面积不超过120㎡,二层半结构。所有房屋都统一加盖美观的人字形坡顶,形成“黛瓦红线条、白屋灰墙裙”的建筑风格。

高标准配套,改善基础条件。统筹安排好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业平台三大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按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网络)、“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标准,统筹考虑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文化体育设施、商业服务网点、环卫设施等功能,满足搬迁户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需求。

严项目管控,确保质量安全。在项目建设上严格把好“三关”。坚持项目建设前的规划设计关。按照“先规划后建设,没规划不准建”的原则,把好搬迁项目第一关;坚持项目建设中的质量监管关。统规统建严格实行“四制”管理,统规代建或统规自建的采取理事会运作。理事会全程监管建设质量,县乡村干部不定时进行质量检查。坚持项目建成后的验收关。所有房屋入住前必须进行质量安全鉴定或验收合格后方可入住,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

严资金监管,提升使用绩效。研究制订《修水县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落实监管职责权限;建立专账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切实做到廉洁搬迁、阳光搬迁;对已完成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项目全面开展了资金结算送审。

坚持民生为本,以后续帮扶巩固搬迁,解决“能脱贫”的问题

搬迁是方式,脱贫是目的。该县通过产移结合,以产促迁,推动搬迁群众稳定致富。在落实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五个一批”(即外出务工输出一批、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原有利益不变稳定一批、兜底政策保障一批),具体实施“五大工程”(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扶持、盘活两地资产收益、两基一园提升和社区融入),让搬迁农户实现“三个有”(有产业、有就业、有家业)。

多途径发展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等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经营主体作用,带动搬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直接参与到一些技术性一般、短平快的“桑、茶、林、畜”四大传统产业和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项目。近三年,全县累计2002名搬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发放产业直补771.6万元;累计305户领取光伏扶贫补助。如该县马坳镇黄溪村在移民搬迁后,将迁出地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采取“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办法,以“公司+专业合作社+搬迁户”的运作模式,引导搬迁户发展蚕桑、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16户建档立卡搬迁户中有8户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增收脱贫;黄沙镇汤桥村安置点18户建档立卡搬迁户全部参与菊花合作社经营,流转土地打造扶贫产业基地,实行“三个倾斜”、“三统一分”帮扶措施,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搬迁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

多渠道解决就业。该县采取公益性岗位安排一批、安置点就近安排一批、城区园区安排一批、外出务工输出一批、创业发展带动一批的渠道,多方面解决贫困户就业。同时对搬迁贫困户实行“三免费”(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技能培训、免费创业培训)。近三年,累计举办技能培训229期5233人次,有2273人建档立卡搬迁户到园区、集镇和外出务工,发放交通和培训补贴157.6万元。县级财政安排800万元用于购买环卫绿化、农村保洁、生态护林、安保协管、公路养护、农家书屋、公共设施管护等公益性岗位550个,其中搬迁贫困户中的就业困难人员202名。鼓励有条件的安置点把扶贫车间建立安置点上,方便搬迁户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在安置点上或附近建立扶贫加工点20个,帮助312名建档立卡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多举措强化社区管理。健全组织机构,对搬迁户数20户以下的安置点,参照村民小组建制进行管理。对安置户数20户以上实行理事会管理,其中20-50户(配齐配强理事会人员2-3人,由迁入地村书记兼任理事会负责人),50户以上的安置点(配齐配强理事会人员3-5人,由迁入地乡镇选派一名班子成员兼任理事长)。全县141个安置点均已成立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搬迁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因地制宜落实菜园地。通过流转土地建立菜园基地,或在房前屋后建立微菜园、微果园,为每户提供1—2分菜地,解决搬迁户吃菜的问题,降低生活成本;建立红白喜事堂。根据安置点规模,因地制宜,在安置点设置红白喜事堂,既方便了搬迁群众日常文娱活动,又方便群众操办红白喜事;丰富文化生活。建强用好宣传栏、文化墙,办好道德讲堂等教育阵地,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感恩等志智双扶教育,讲好搬迁故事,教育和引导搬迁群众感恩党的好政策。同时,支持搬迁群众组建演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健身团队等,结合传统节日、重要节假日等节日活动,开展贴近生活、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促进搬迁群众的交流,增强归属感,帮助群众尽快适应了新环境、新生活。

严格督查考核,以责任压实加快搬迁,解决“谁来搬”的问题

强化责任分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易地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新设了“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专职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建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一体化办督办指导、乡镇党政主抓落实、相关部门履职服务”的工作机制,全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

强化政策宣传。在按照上级政策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操作办法,编印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南》、《宣传手册》,发放到每个基层干部、每一户搬迁对象。

强化项目推进。每个集中安置点严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抓到底”的推进机制,采取“四个一”(即每月制订一张作战图,每月分片一次督查推进,每月一次进度通报,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的督查办法,确保搬迁安置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强化问责追责。专门成立了县脱贫攻坚工作督查推进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扶贫办、县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制订了最严格的《考核办法》和最严厉的《问责办法》,对乡镇、部门和第一书记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在全县三干会是予以表彰,对推进不力、进度缓慢的进行约谈或问责。2017年以来,共启动约谈3次,有18个乡镇分管领导被约谈,有7个乡镇颁发黄牌警告,通过约谈和倒副机制推动了工作,有2个约谈乡镇年终还获得先进单位。

修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得到山区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不少群众称赞:“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三件事:一是联产承包,二是税费改革,三是易地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