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函〔2023〕30号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对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559号提案的复函

类别:A类 签发人:姚 涌

孙玉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的建议”提案(第559号号)收悉后,我局高度重视,立即安排有关业务处室对提案内容进行认真学习研究。非常感谢孙委员长期以来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有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关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

一是统筹组织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知识宣讲、技能培训、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市减灾委围绕“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广泛开展了各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经统计,活动宣传周期间,全市开展应急演练、专题讲座、科普讲堂、隐患排查、线上访谈、短信推送、专兼职力量拉动与设备展示等活动1500余次,其中:现场宣传350余场次、各类演练活动700余场次、培训讲座4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5万余份,电子屏滚动播放标语100余万条,报道活动100余次,活动周期间直接参与群众达300余万人次。我们还制作“防范风险,从我做起”主题宣传片2个、防灾减灾H5动画1套,通过3000辆公交车电子屏持续播放主题宣传片,观看人次超200万人次。开展了2期电视访谈、4期应急广播“应你所急”栏目连线、1期“党风政风热线”广播直播。5月10日,向全市1300余万手机用户推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息。

二是创新开展常态化专题宣传活动。每年组织开展宣传“五进”及蓝精灵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20余场次,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安全生产月期间,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组织全市各区县开发区、市级行业部门和市属重点企业的40余支代表队参加此次比赛。与西安电视台合作推出《应急说法》全新电视访谈栏目,该栏目围绕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工作,通过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进行法律法规解读、安全知识普及,每两周播放一期。与三大运营商建立预警信息推送机制,每年推送我局相关信息10余批次,涵盖森林防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防汛等工作,共计发送短信1.5亿余条。

三是提质建强宣传平台阵地。提质升级融媒体平台,开通微信视频号和小程序,对“西安应急管理”微信公众号进行改版升级,增强科普、互动等内容,每年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约1500条,总阅读量约85万次,去年增粉7万余人;每年微信视频号发布内容约150条,总浏览量约27万次;每年微博发布内容约1300条,总浏览量超150万次;抖音推送、网站、小程序持续更新发布。增编扩容《西安城市安全与应急》,将内刊由双月刊升级为单月刊,由单一纸质内刊升级为纸质与电子期刊并行,并强化专题设置,增加原创稿件的刊发力度,同时增设安全文化板块,让内刊成为分析研究、经验交流、文化培育的宣传新阵地。加强“学习强国”稿件报送质量和力度,结合重点工作和重要时段,及时向学习强国推送相关稿件。积极加强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我局新闻媒体阵容,央视网、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凤凰网等媒体平台多频次聚焦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中国应急管理报头版先后多次报道我市应急管理典型做法、先进事迹,每年各类媒体报道1900余篇次。

二、关于防汛处置保障能力方面

一是深刻汲取灾害教训。2022年,我局牵头组织开展了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自查反思、学习教育和整改提高工作,此次灾害暴露的问题短板在西安市也不同程度存在,本着“吸取教训,举一反三”的原则,我们结合全市防汛工作实际,对照查摆问题短板6类24项,提出了改进对策建议,着重在领导干部风险意识、防汛责任制、体质改革、应急联动、基础设防以及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形成了专题报告。

二是整治隐患夯实基础。2023年,针对道路交通关键部位排查整改隐患16处,摸排130处城市道路重点管控点位,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463处,完成全市沉降区和变形点位现场调查,排查整治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18个,维修保养泵站69座,整治消除65处轻微易积水隐患,1973处地下设施,302处建筑深基坑,做到了“三明确”。全面完成排水设施疏通清理,排查排水管网5731km,疏通管道2460km;15处市管道路积水点改造完成10处,65个河道水毁修复项目完工37处;排查维保水雨情监测站点196个,接入视频157处;轨道交通与气象部门联建轨道交通气象台8座,基本实现地铁线网精准气象信息全覆盖;全市配备卫星电话1782部、安装防汛应急云喇叭866个,实现卫星电话重点村镇全覆盖、预警喇叭沿山村庄全覆盖。

三是强化能力提升保障。全市命名组建3批次涉及防汛排涝、舟艇操作、工程抢险等应急救援队伍47支共4575人;各区县(开发区)建立防汛应急队伍373支共21946人;甘肃森林消防驻陕队伍220人、中国水电三局72人、安能集团50人等防汛专业队伍驻守西安,全面提升防汛机械化抢险保障能力。市本级储备救灾物资共计18种8.61万余件,与16家产能保障单位签订协议,扩充代储物资(装备)80种18.85万件(台套);各区县(开发区)储备救灾物资共计21种53830件,储备防汛抢险物资78种233.24万余件,基本满足防汛抢险救灾工作需求。

三、关于信息化和智慧化手段建设方面

一是建成市应急指挥平台。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厅由领导席、值守席、会商室、决策室组成,设置领导席位31个,工作席位54个。截止2023年4月底,已横向接入整合了公安、水务、地震、气象等19个部门的46个信息系统和6万余路视频资源,纵向打通了部、省和20个区县(开发区),实现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共用、省市县三级贯通,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已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作为全市应急系统的“中枢大脑”,在汛期、“冬防期”以及重要活动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是初步建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我市作为国务院安委办确立的18个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试点城市之一,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在实现水、电、气、热、城市内涝感知覆盖的基础上,整合公安、住建、城管、交通等行业部门和相关企业系统资源,接入了森林火情预警及救援平台、防汛人盯人管理系统、气象短临监测预警平台、防汛预警指挥系统、自然灾害普查成果展示系统、智慧电梯系统、危险化学品企业监测预警系统、起重机智慧管理系统等19个单位46个信息系统,覆盖25594个监测点位。初步建成综合性城市安全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形成了上下贯通、实时交互,人防、技防和物防有机融合,安全运行“全监测”,重大预警“全接报”,风险管控“全覆盖”,突发事件“快处置”的智慧应急新模式。

三是探索自然灾害普查成果应用模式。全面完成灾害普查调查阶段任务,汇集286.3万条基础数据。完成西安市普查成果应用系统建设,采用市级“1+1+N”(即一库一平台+N应用)架构和市县“总-分”建设模式,融合利用普查图集、数据等成果,叠加气象、地震、地质、水务等行业部门台、站、网实时监测数据,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数字底座,通过“一张图”动态研判灾害风险趋势,实现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动态分析、精准预警。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洪涝、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等常见自然灾害,构建灾损评估模型,对灾后人员、承灾体、农作物等核心指标受损情况进行快速、精准灾损评估,达到人口、承灾体、经济受损数据可知、可查、可视,为灾后应急救援处置、恢复重建、产业布局、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四、关于增强城市韧性建设方面

一是健全城市安全防控体系。我们围绕“降低城市安全风险”这条主线,守住“安全”这条底线,聚焦“发展”这条轴线,扎实开展了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形成了“组织统筹、标准评价、政策法规、成果应用、智能管理、安全文化、社会动员、物资保障8大工作体系,审核280万创建数据,评审达标率98.08%;出台3个地方标准、14项法规制度;搭建了“1+13”监测预警平台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管理系统,录入3176家风险单位信息数据,实现安全风险系统辨识、科学评估、动态分级、精准监管、应急处置的全过程信息化管控。通过3年创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保障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等安全指标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2020年至2022年,我们着眼增强城市韧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财委三次会议上提出的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推动修复重点生态功能区,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3663.15亩,整治小水电站14座,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8平方公里;消除2座淤地坝隐患,完成流域治理2710亩。加固提升房屋设施,完成房屋加固工程89479栋,探查评估全市6条主要断裂。提升防汛抗旱能力,加固堤防470公里,新增护堤林9610亩、新建改建雨污管道834公里,整治改造24处小型积水点位。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9处,今年核销目标6处。

三是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聚焦镇街“六有”全面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全市195个镇街(园区)均成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编配专兼职工作人员1168名,组建镇街(园区)应急救援队伍195支8630人,编制镇街(园区)专项应急预案956个,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点195个,储备各类应急物资65.49万余件,195个镇街(园区)共建设1-3类和其他临时避难场所5243处。聚焦社区“三有”全面建强一线应急工作能力,组织17个区县(开发区)3005个社区(村)制定各类制度机制7大类9001个,建立应急救援力量信息台账,编组应急网格员、应急救援员34121人,储备应急救援物资41.5万件。今年计划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完成209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四是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深入推进全国和陕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抓组织机构建设、抓制度预案完善、抓风险隐患排查、抓宣传教育演练、抓减灾能力提升”为着力点,建立了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联创工机制,出台了全省首套《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地方标准,形成了“六个一”社区创建经验和减灾模式,打造了一批能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创建特色样板,西安典型做法经验在《中国减灾》多次刊登推广,截止2022年底,全市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3个、陕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56个,我市在创建质量和数量居全省第一,今年我们目标争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国家级5个、省级24个。全力支持推动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灞桥区是国家确定的首批1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试点之一,三年来,我们结合区域实际,整合资源、统筹力量、科学谋划、先行先试,着力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着重在组织管理、风险评估、隐患治理、设施建设、物资保障、力量建设、预案编制和演练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综合减灾体系,形成了区域综合减灾工作合力和示范县创建典型经验,灞桥区已全面完成10大要素44项具体创建任务,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五是加强物资保障和队伍建设。物资保障方面,我们结合灾害风险特点,有针对性扩充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和救灾物资品种品类,指导各区县(开发区)合理布局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以满足本级二级响应应对处置需求,正在筹划确定第二批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保障单位,确定后将及时向社会发布。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瞄准“全灾种、大应急”,打造专业化救援应急队伍,目前已命名组建两批,共72只队伍5498任,今年计划命名第3批市级应急救援队伍30支2000余人,帮扶组建中国安能西安救援队,突出空中应急救援,完善直升机、无人机救援响应机制、现场救援工作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打造全市“半个小时航空救援圈”。

再次感谢孙委员对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市应急管理局诚挚欢迎继续关注和监督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为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多提宝贵建议。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

2023年6月5日

(联系人及电话:王汝华 86517146)